焦點
-
網咖巡禮》首見AMD 7nm網咖!北半球電競館打造物美價廉的電競體驗!
在南台灣的高雄市,有一家網咖率先打造AMD 7nm的平台,導入AMD最新第三代Ryzen處理器打造出當今旗艦級網咖,賦予玩家最棒的全新遊戲體驗。這家網咖,就叫作「北半球電競館」,這家新一代網咖,到底有什麼令人嚮往的特色?就讓我們看下去吧! 鼠年一到,高雄的這家網咖真的是「鼠勾以內」(很厲害)!當其他網咖都紛紛導入超大螢幕、各式電競周邊,甚至提供電競座椅,以滿足來客們長時間窩在網咖的舒服享受時,這家網咖則是領先業界導入玩家們最期待的AMD最新7nm電競平台,再搭配最強顯示卡,以打造出超旗艦網咖平台,讓玩家們能體驗到AMD最新產品所帶來的魅力! 這家於2018年全新開幕的「北半球電競館」(以下簡稱「北半球」),正位於高雄楠梓區車水馬龍的加昌路上,對面就是綠意盎然的楠梓碉堡公園。在醒目的招牌下,走進北半球之後,便可發現新的世界!自AMD 7nm平台推出之後,由於一般網咖大多還停留在Intel 14nm的機台為主,不過北半球則是率先導入最新AMD 7nm處理器,以高階的多核心處理能力,讓玩家們能夠親身體驗,AMD 7nm網咖所帶來的超流暢體驗! 北半球電競館的劉店長表示,近年來因應新一代電競館紛紛林立,該店於2018年成立時,便引進了最新最快的電腦配備,讓客戶享受到最流暢的電競體驗。而在2019年下半年AMD推出了7nm的產品之後,該店也為提供更棒的電競體驗給客戶,遂於11月導入AMD 7nm平台,讓許多期望親手把玩AMD平台的玩家,也能親臨該網咖來實際體驗與感受。 北半球電競館目前共設置74台電腦,其中62台為一般體驗區,放置在網咖內的各個地方。由於前陣子Intel處理器一直處於缺貨狀態,且必須搭配其他產品才能購買,再加上該處理器的售價較高,整體採買成本不僅高,且還要等到不曉得什麼時候,不過現在的AMD平台聲勢正如日中天,且玩家反應都不錯(真香!),因此為提升其網咖的吸引力,同時回應不少客戶想要嘗試把玩AMD平台的需求,劉店長表示與其等待繼續淪為I咖,不如成為業界率先導入AMD平台的「A咖」! 所以率先將網咖內所規劃的電競區的6 vs. 6 (共12台)電腦,通通升級成AMD 7nm平台,讓客戶一來電競區開台,就能感受到AMD平台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這次北半球所導入的配備:主要是AMD Ryzen 7 3700X (8核心16執行緒)搭配華碩主機板,以及華碩Dual RTX 2080 Super 8GB GDDR6顯示卡,並裝在華碩TUF Gaming TUF-GT501VC的軍規炫光機殼內,再加上北半球特製的燈效導光板,讓整個主機光彩奪目,格外引人注目!在電競周邊方面,則是提供搭配7.1聲道RGB電競耳麥,再搭配ROG Strix XG32VQ 32吋曲面電競螢幕,具備2K 144Hz的解析度與更新頻率,並支援FreeSync (據實測也能支援G-Sync Compatible),讓玩家們在玩各式FPS遊戲時,畫面都能非常流暢且不破圖,輕鬆帶領玩家吃雞! 劉店長回想當初導入7nm,一方面是看中AMD平台的優勢不可小覷,另一方面是發現很多客人都覺得7nm好像很厲害,在當今手機紛紛導入7nm,電腦也應該玩7nm才夠時尚。因此便決定直接將電競區導入AMD 7nm平台之後,便頗受客戶好評,機台幾乎都客滿。由此可見劉店長的眼光獨到且精準! 在實際觀察電競區的玩家們,幾乎都目不轉睛地沉浸在流暢的遊戲世界裡,有些人還會同時執行多個程式,一邊玩遊戲、一邊查資料,或是聊天。PCDIY!特別採訪店裡面的一位玩家,他表示自己就是AMD的粉絲!會選擇AMD平台來開台,主要是因為這次AMD 7nm電腦非常強悍,開多工時也很流暢,不會頓!而且非常值得!像他本身就常常會一邊玩遊戲、一邊看YouTube影片,現在使用AMD平台非常順,不像先前在Intel平台時就會頓頓的!正因此,他還是會繼續支持且使用AMD! 北半球電競館主任鄭翰澤先生,也表示AMD產品的C/P值比較高,加上維護成本也低,穩定性也不錯!在導入AMD平台之後,客人也表示用起來很棒,因此每次來都會選擇電競區來消費! 有強勁的電腦配備之外,在環境方面,北半球也提供明亮、乾淨又舒適的環境,讓來店消費的客人都能感受到寬敞的空間,這也是北半球能吸引常客的原因。除了有豐盛的餐點、好喝的飲料可以在現場點購與享用之外,坐在其寬敞又舒服的沙發或電競椅上,看著超大螢幕並將手放在超長滑鼠/鍵盤墊上,讓人非常輕鬆即可沉浸在電玩的世界裡。相較於其他網咖來說,北半球的桌子與椅子都親自打造,並規劃將電腦主機都放在座位上方,而非一般網咖是放在桌下的,這樣一來,玩家們就可以將雙腳自由的伸進桌下,不會踢到電腦,以賦予玩家們超寬敞、無障礙的空間享受! 此外,由於店內全面禁煙,沒有設置任何吸煙區,加上有開啟空氣清靜機,提升室內整體舒適感,讓人會越願意長時間待在網咖內,享受裡面悠然自得的玩樂空間。 當然,衛生也是很重要的!因應最近COVID-19疫情,北半球的服務人員也都隨時戴口罩來服務客人,必備的額溫槍、75%酒精更是隨時待命!來店客人都要先量一下體溫,來確保身體健康無虞!此外,當現場客人離去時,服務人員也都會將開台區的現場清理乾淨,並消毒!將乾淨的環境留給下一位客人使用。 此外,在地面上也幾乎看不到任何髒亂,服務人員會隨時保持店內的整潔。至於在廁所方面,也隨時保持乾淨、無臭、衛生的狀態,並將男女廁分開,讓客人能安心使用。 說到費用部份,這些AMD 7nm平台會不會開台費用貴很多?其實不會。北半球的消費方式是:在一般區裡面,2小時35元;5小時60元;10小時只要110元,真是非常便宜。若玩家想要在電競區體驗AMD平台,只要多加10元即可,變成2小時45元;5小時70元;10小時只要120元。您說,這是不是超佛心? 也就是說,玩家們如果想要一整天待在網咖裡面玩遊戲,只要200多元即可!相較於北部的網咖便宜許多,而且規格也非常高檔!讓玩家們可以考慮南下蒞臨,玩一整天都值得啊! 除了現階段優先導入AMD 7nm平台之外,劉店長也表示由於這次在電競區導入之外,搭配衛生、明亮的消費環境,讓玩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更促使他們呼朋引伴一起來消費!這樣可說是良性的循環,因此,在未來開分店時,也會規劃導入AMD 7nm的平台! 鄭主任也表示,這次北半球透過導入AMD Ryzen 7 3700X處理器做為電競區的電腦平台,搭配頂級顯示卡,率先讓玩家體驗到AMD 7nm平台所帶來的流暢感,相信將讓不少玩家改觀,屆時也能促進網咖生態朝向更正向的發展,讓網咖提供更好的配備與使用體驗給玩家們,以感受科技所帶來的美好。 的確!以往網咖清一色採用I牌當平台的情況,在面臨近年來缺貨與成本較高、以及AMD平台的興起之下,相信這次AMD 7nm平台的上市,絕對能以更具C/P值的售價、更流暢的效能表現,讓玩家們對於AMD平台充滿信心,同時也能促進網咖生態的平衡!就讓我們拭目以待,看到更多網咖們導入AMD平台吧! (01) 店名:北半球電競館 (02) 電腦數量:約74台 (03) 電腦分配: 電競區,12台,為AMD R7 3700X處理器與RTX 2080 Super顯示卡 一般區:62台,為i5 8代/9代處理器,GTX 1060或2060 6GB顯示卡 (04) 座椅:豪華沙發座椅 / 電競椅 (05) 地址:811高雄市楠梓區加昌路725-4號 (06) 電話:07-361-0933 (07) 廁所:有 (男女分開) (08) 營業日期:2018年開幕 (09) 營業時間:24小時 (10) 計費方式: 2小時35元,5小時60元,12小時110元。 AMD電競區只要多加10元。 (11) 臉書官網:
-
數位創作工具百百款,選對輕薄便攜繪圖螢幕的秘密 feat. Wacom One
隨著Surface Pro與iPad Pro的崛起,隨時隨地在螢幕上進行創作不再是高不可攀、可遇不可求的奢望,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選擇,繪圖板大廠Wacom在繼MobileStudio Pro之後,終於再次推出了同樣以輕薄與攜帶性為主打的Wacom One繪圖螢幕,不過這次不再是「大佬」專屬神器,而是人人都能擁有的練功道具,小編也藉此機會向大家分享挑選繪圖螢幕的小技巧。 話說Wacom對於「One」這個字似乎有特別的偏好,過去曾經推出過Bamboo one、One By Wacom,現在又加上最新上市的Wacom One,玩家在網路上搜尋關鍵字的時候,可得多加注意喔! 在繪圖創作上,其最核心的工具一定就是筆了,玩家在挑選數位創作工具的時候,也一定會注意到除了代表筆觸敏感度的感壓級數之外,有的品牌的筆是需要裝電池的,而有的則不用,究竟裝不裝電池的筆之間差異在哪裡呢? 主動式電磁筆,又稱有源式電磁筆,筆作為信號的發送源,將壓力與移動時產生的電場變化發送出去,而畫板則負責接收信號,由於筆必須負責訊號的發送,因此內部需要裝設電池。主動式電磁筆的優勢在於它的能源轉換效率高,因此換一次電池或充飽一次電,續航力可以達到一個禮拜甚至數個月。 另外一個優勢則是在現今的觸控螢幕大多是電容式的,其原理是依靠面板的電場變化來偵測手指的位置,和電磁式感應筆的原理相似,兩者如果並存會有干擾的可能,而主動式電磁筆因為將其中一方的訊號源獨立出來,要減低這兩項技術互相干擾的難度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現今有搭載觸控螢幕的繪圖螢幕或平板,大多是採用主動式電磁筆。 至於缺點的部分則是顯而易見,筆身在設計的時候必須考量電池艙的設計,電池放置的位置、選用的種類都會對手感產生影響,同時玩家在購買的時候也得注意筆的剩餘電量,以免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提筆要作畫,卻發現筆沒電了。 被動式電磁筆,或稱無源式電磁筆,和主動式電磁筆的設計思路相反,板子會會發送電磁波能量到筆中,並透過筆內部的電容將電力儲存,接著當筆感受壓力和位置的變化時,再將信號傳回板子中。因為被動式電磁筆在能源供應上是由板子負責,筆就不需要額外裝設電池,因此在重量與外型與設計上更加的彈性,從一般的仿真大小,到袖珍如三星Galaxy Note系列的S Pen,猶如孫悟空金箍棒般能屈能伸。 然而被動式電磁筆在能源轉換效率上遠不及主動式電磁筆,相較於主動式電磁筆數週或數月的續航力,被動式的電磁筆的蓄電力僅有寥寥數秒,至於具備藍牙無線功能的繪圖板,電池的續航力也大約只能讓創作者連續工作大約8小時左右。好在大部分的數位創作多是在電腦前進行,透過電腦的USB供電給繪圖板,然後繪圖板再供應電力給電磁筆,進而形成一種「無限電力」的錯覺,比起中途可能沒電的主動式電磁筆來說,比較不用擔心電池沒電問題。畢竟創作這種需要大量時間的事情,被動式的設計相對來說會更省麻煩一些,這也就是被動式電磁筆會在繪圖板上發揚光大的主因之一。 只是隨著大觸控時代,被動式電磁筆在與電容式觸控的之間的困境被愈加的凸顯出來,由於板子必須擔任起電磁信號供應與接受的角色,要如何避免與電容式螢幕互相干擾就成了一道難題,畢竟電容式觸控也是依賴電磁場的變化來做感應,目前成功解決這項技術難題的也就僅有Wacom和與其合作的三星了。 時間回到2009年,Wacom發表了第一台具備被動式電磁筆技術且能夠當作觸控板使用的繪圖板──Wacom Bamboo Pen & Touch,雖然是一款入門產品,感壓級數上只有1024階,卻配備了連當時高階款的Intuos 4都沒有的多點觸控功能,可以實現雙指旋轉畫布、縮放等操作,只不過礙於當時的技術瓶頸,繪圖的工作區域和觸控的有效區域是不同大小的。 至於觸控與電磁筆感應區域做到完全覆蓋的產品則是等到三星於2011年發表的第一代Galaxy Note,感壓級數為256階,並隨著一代代的技術突破來到現在的4096階。 但是被動式電磁筆與觸控板之間的挑戰其實還沒有結束,在技術開發上兩者都存在著尺寸越大,感應能力越差的缺陷,只是電容式觸控面板的市場商機遠大於電磁筆,使得大螢幕觸控面板在這方面的問題漸漸的改善,而投入被動式電磁感應筆研發的廠商就顯得稀少,價格自然也就居高不下,這也是為何繪圖螢幕被認為是夢幻逸品的原因。 做為目前市場上唯一一家擁有觸控技術的被動式電磁筆廠商,Wacom最終克服了技術難題,於2015年年底發表了24吋觸控繪圖螢幕Wacom Cintiq 24HD Touch,實現了大螢幕觸控加繪圖筆的可能。然而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除了驚人的價格之外,還附帶了誇張的重量與體積,光是螢幕本體不含腳架的重量就重達13.7公斤! 時至今日,繪圖板在重量上的困擾算是得到了克服,同樣24吋的繪圖螢幕已經成功瘦身,在不含腳架的前提下變為7.2公斤,並且將感壓級數上升至8192階,同時順應微軟Surface Pro所帶來的平板筆電潮流,發表重量在2公斤上下的Wacom MobileStudio Pro系列,算是真正讓專業行動創作變為可能,當然前提是各位玩家的口袋夠深。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過去繪圖螢幕因為生產技術的難題,大多價格昂貴,且相當厚重,Wacom做為這個繪圖板的龍頭廠商,在經過多年的努力之下,終於成功打造出兼具輕薄與平價的Wacom One繪圖螢幕,13吋的Full HD螢幕的在最高的厚度上只有14.6mm,重量更是僅1公斤,可以輕易放進包包中,對於桌面空間較小的玩家也能夠輕易的收納。 Wacom One在機身設計上進行大幅度的簡化,整個機身只設計一個電源鍵,沒有任何的功能快捷鍵,關於這部分的解決方案其實很多,像是左手鍵盤、簡報筆,甚至是遊戲搖桿,只要透過按鍵編程軟體都能滿足這部分的需求,嫌麻煩的玩家,官方也有販賣ExpressKey遙控器供玩家補足這方面的需求。 機身左上方設計USB Type C接口用以作為訊號和電源輸入,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個USB周圍的開孔是有做方向性的,因此即便是原廠自家的線材如果方向不對也是插不進去的。 背面的腳架則是大有玄機,由於強調便攜性,打開後除了能夠撐高畫板使其與水平面成19度角,讓創作的過程可以更加舒適與自然之外,Wacom將筆的替換筆芯也隱藏在左邊的腳架中,更換筆的方式不需要任何工具,只要將筆插進旁邊的小洞就能把筆抽出,設計的相當巧妙。 做為一款繪圖螢幕,大家最在意的自然是螢幕的表現,Wacom One使用的是一片13吋的Full HD螢幕,沒有支援觸控功能,面板的種類不是大家熟知的IPS面板,而是AHVA面板,但一樣能夠涵蓋72% NTSC的色彩空間,相當於100% sRGB,以一款入門繪圖螢幕的表現已經稱得上及格,小編將它與桌面上的電腦螢幕進行色彩比較,在顏色的第一印象基本上是一致的,考量到現今的創作多是放在網路上,色彩誤差的問題可以不用過於擔心,畢竟每一位網友的觀看裝置都不同,顏色差異注定是跑不了的,在沒有印刷上的需求或是預算有限的情況下,色彩能在多個螢幕之間保持相近的第一印象其實就足夠了。 此外Wacom One在螢幕上面鍍了一層特製的霧面塗層,這個塗層除了可以減少反光之外,還可以讓筆在螢幕上滑動時的觸感更加接近在紙上畫圖的感覺,「仿真感」算是Wacom長久以來不論在高低階產品上,為消費者所帶來的堅持。 Wacom One所搭載的被動式電磁筆並不是高階系列所用的Pro Pen 2,而是自己專屬的特製型號,黑白相間的配色看起來相當特別,整體的手感上比Pro Pen 2要來的輕盈一些,但不至於輕到毫無手感可言。規格方面不選擇走高階專業路線,而是偏向符合市場的主流規格,因此相較於有著8192階感壓級數的Pro Pen 2,Wacom One的筆在感壓級數上就低一階來到4096階,筆身握位處的自定義功能按鍵也從兩顆降為一顆,招牌的筆尾橡皮擦功能在這支筆上則是被移除,算是最可惜的地方。不過筆尖同樣能夠感應畫筆傾斜,超低延遲特性也有保留,即使高速運筆,游標的移動也能夠立即跟上手的移動,在創作的時候每一個筆畫依然都能與腦中的創意同步。 雖然Wacom One的筆在部分功能相較於Pro Pen 2有所下降,但取而代之的則是在筆的挑選上可以有更多的選擇,除了Wacom原廠搭配的筆,三星Galaxy Note 8之後的S Pen也可以在Wacom One上使用,相當然爾,副廠的電磁筆如果能在Galaxy Note 8以後的機種上使用,Wacom One就同樣可以用,意味著繪圖不必再受限於原廠拘束,玩家可以在網路上尋找自己喜愛的外型或手感的電磁筆,而且其中還不乏一些知名的品牌呢! 小編有一個夢想,就是能夠進入電玩美術領域,畫出一張張讓人想要一單一單課下去的卡牌,只是小編因為中途把技能點點到其他地方去了(謎之音:懶惰就直說,少在那邊ooxx),目前這個願望也就擱置中,不過有幸在工作中遇到Wacom新推出的繪圖板,讓小編我重燃夢想,自然就要給它來畫上幾筆。 過去在連接繪圖螢幕的時候,至少會需要插入三條線,分別是:視訊、數據與電源線,也因為一台畫板要插入的線實在太多,很容易把桌面搞得一團亂。而Wacom One在這部分做出了簡化,將視訊、數據和電源都統整到了USB Type C接口之中,配上特製的X型傳輸線,將HDMI、USB、電源線全部整合,告別桌面被四面八方的線材糾纏的困擾。 此外Wacom One在電源連接方式非常的特別,除了利用一般的插座電源之外,也能夠透過行動電源直接供應電力給畫板,而且要求的行動電源只要能輸出5V2A的規格即可,也就是只要能給iPad充電的行動電源,就能夠用來作為畫板的電源,這可是讓繪圖螢幕能夠化身為行動創作工具的重要關鍵,帶著筆電和畫板去星巴克尋找靈感(炫耀)就不必擔心找不到插座了。 連接畫板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到官網去下載驅動程式,否則畫筆就只式能當作一般的滑鼠,沒有感壓功能。由於Wacom的產品繁多,且電腦系統和繪圖軟體時常一改版,就造成繪圖板出現各種Bug,為了減少尋找各個產品驅動的麻煩,Wacom以獨立的應用程式進行相關驅動維護,只要先將繪圖板與電腦連接,再打開程式,就會自動偵測繪圖板型號並提供最新版的驅動。 驅動安裝完成之後,程式也針對畫筆和螢幕提供許多的調整選項,其中請一定要進到「畫筆設定」中的「校正」進行畫筆與螢幕之間的位置校正,才能夠確保落筆和游標之間沒有誤差。 雖然對於大部分會購買繪圖板和螢幕的玩家應該都在電腦裡安裝好自己主力會用的創作程式,不過Wacom還是有額外附贈三款軟體提供給玩家使用與試用,玩家可以藉機體驗不同的創作程式,分別為知名繪圖程式Clip Studio Paint Pro、影片剪輯軟體Adobe Premiere Rush,以及Wacom自家Bamboo Paper。 如果玩家體驗過Wacom早期或是比較低階的繪圖螢幕,對於螢幕的色彩表現可能都會覺得慘不忍睹,但是Wacom One在色彩表現上遠比小編預期的好,雖然稱不上優秀,不過已經足夠,和小編桌面上的另外兩台螢幕相比較,整體色彩觀感算得上一致,可以不必擔心圖片放到網路上出現誇張色偏的問題,唯一比較在意的就是螢幕的最大亮度,即使將亮度調到最高,在室內辦公室環境下也只能算是剛好夠用的程度而已。 此外有一些玩家可能對於螢幕失去了觸控功能感到一些顧慮,小編覺得這一點倒是可以不必太擔心,因為目前絕大多數的桌面版創作程式都沒有針對觸控進行介面優化,所以觸控操作對於創作上的便利性幫助其實很有限,以小編的主力繪圖程式Adobe Photoshop來說,觸控主要能做的就是放大、縮小與旋轉畫布而已,其餘的介面功能與其使用觸控方式,還不如熟記鍵盤的快捷鍵來得實際一些,加上Wacom對於觸控功能的調校在業界早已是出了名有口皆「悲」,使得用觸控調整畫布的時候非常卡頓不靈敏,這也是為何大多數的繪圖師寧可選擇用鍵盤快捷鍵,並將觸控功能關閉掉的原因。 整體來說,小編對於Wacom One的體驗其實相當滿意,纖薄的機身即使在小編混亂的辦公桌上,也能夠輕易收納。對於空間有限玩家,像是住宿學生族群,可以很輕鬆將它收起。在規格上,4096階的感壓其實已經非常足夠,靈敏度和細膩度都相當高,而且同樣繼承了Wacom超低延遲的特性,就算是高速運筆,畫面也能夠跟上,雖說面板沒使用到全貼合技術,但與玻璃之間的空隙在感受上並不明顯,所以不會特別感覺像是隔著一層玻璃在畫圖。此外,若考量到它的整體價格非常親和,因此,Wacom One在最基本的體驗上表現上,都可說是非常理想的。 Wacom One做為一款能夠便於攜帶還能透過行動電源供電的突破性繪圖螢幕,最大的特色就是還具備了能與手機連接的功能,讓玩家可以只帶Wacom One出門,一秒讓手機直接變成能夠繪圖的電腦螢幕,出門可以連筆電的重量都省了呢! 然而,這項功能的限制其實不少,首先是手機的必須要具備「桌面模式」的Android機型,目前支援這項功能的手機僅有三星和華為的旗艦機型,以三星為例,手機的型號必須是Galaxy S8以後的機種才能夠在Wacom One上頭使用。 再者,訊號連接方面由於Wacom One的線材提供的是標準的HDMI接頭,沒有附贈轉接線,所以要連接手機,必須比照連接如MacBook這一類沒有HDMI埠的筆電一樣,必須額外購買轉接線材。 最後,不同於桌面系統,Andriod系統是以觸控操作為導向,絕大部分的程式沒辦法透過鍵盤設定快捷鍵,Wacom One本身也不具備觸控操作功能,因此即便克服上述兩點,光靠一支筆進行操作,在體驗上並不理想。 隨著數位創作在近幾年越來越熱門,不少繪圖螢幕的廠牌紛紛竄出,其中不乏有一些品牌不論是價格或是帳面規格上,看起來都相當的高階,然而就如小編在最開頭所敘述的,電磁筆的開發上其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比起規格來說,體驗上的優化是更難以量化的,至於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使用的繪圖板/繪圖螢幕,小編在這邊為各位整理了3個在購買前需要特別去測試的重點項目: 這個問題其實是小編以血淚換來的教訓,不論是繪圖螢幕還是繪圖板上,在將筆移動到邊緣的時候可能會發生不靈敏、異常抖動或是明明還沒有來到最邊緣,游標就好像碰到磁鐵似的被直接吸過去的狀況。由於絕大部分的桌機版的應用程式都是將工具列設置在畫面的四邊上,因此邊緣不穩問題經常會對使用者的操作造成相當大的困擾,如果有機會到賣場親自體驗時,這個部份一定要記得列為測試項目之一。 請拿出一把尺,然後沿著它在繪圖螢幕「慢慢的」畫出一條直線。理論上,畫出來的線應該是相當筆直的,不過實際上當玩家以慢速繪製線條的時候,程式或繪圖螢幕內部的抖動修正就可能不會觸發,造成即使沿著尺畫,畫出來的線條還是可能出現異常抖動。這對於喜愛漫畫、日式風格或是向量繪圖可以說是相當致命的,因為這些繪圖風格需要依賴大量的線條,而慢速抖動的問題,會對精緻的線條、調整向量曲線錨點等需要比較慢的場合上,造成非常大的困擾。因此這部份也記得列為測試項目之一。 撇開使用到過度吃效能的筆刷,造成筆跡延遲的問題大致可分成螢幕延遲跟感應延遲,由於螢幕每一秒鐘的更新率是固定且有其上限,當運筆的速度的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筆尖和游標分離的情況,畢竟當這一秒產生的畫面產生時,玩家的手已經到別的地方去了,不過如果繪圖板感應本身沒有延遲問題,那分離的距離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是固定的了,因為不是繪圖板反應不了,而是螢幕來不及更新畫面。反之,如果存在感應的問題,運筆的速度就會因為感應負擔加劇,造成游標與筆尖距離越來越遠的狀況,最後造成玩家可能在畫下一筆螢幕卻還在顯示上一筆的狀況。 也就是說,若繪圖板/繪圖螢幕的反應速度,無法跟隨創作者的思路即時反應,那麼也很難成就一幅偉大的創作。正因此,要是玩家有機會到賣場親自體驗時,這個部份則是絕對必備測試項目之一。 以價格來說,Wacom One和Intuos Pro價格相當的接近,一個有螢幕但畫筆比較低階,另一個沒有螢幕,但卻是最高階的傳統繪圖板,口袋不夠深,魚與熊掌實在無法兼得,究竟該選哪個才好,以下認為可以以桌面空間和繪圖時間做為考慮的點。 倘若玩家的空間小到必須把繪圖板放在大腿上才有辦法繪製,那建議購買Intuos Pro最小型的即可,除了保有專業的規格之外,省下的價差還可以用來入手一些周邊讓自己的工作效率更好。 相反的,只要您的空間能夠放得下Wacom One,那麼Wacom One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除了繪圖螢幕可以帶來更舒適直覺繪圖體驗之外,多一塊螢幕也能對創作上帶來更高的便利性,輕薄和簡化連接方式的機身在收納上也非常容易,如果臨時需要用到桌面,USB線一拔就能直接收起,機動性相當足夠。 倘若各位玩家跟小編一樣比起畫圖,更愛過著荒淫放蕩的日子,大部的時間都在讓繪圖板養灰塵,那建議入手Intuos Pro甚是更低階的Intuos就好。創作跟打怪最大的差異,就是打怪可以透過課金會變強,但創作不會。擁有神裝對於創作來說,只是讓事情更便利,不會因為擁有就能成為大神。因此,對於繪圖時數有限,但只要一有空就畫個不停的玩家,可以選擇Intuos Pro,想畫的時候只要USB線一插就能立刻上工,因為少了一塊螢幕需要維護,收納時會比較容易。 至於會花費很多心力在創作上,或是創作類型功課很多的玩家,那麼,Wacom One就趕緊入手一個吧!讓您可以躺著畫、趴著畫、盡情畫、隨便畫。為畫個不停的玩家打造,正是繪圖螢幕存在的精髓。 Wacom One繪圖螢幕挑戰讓機身變得更加輕薄好攜帶,可以單透過行動電源就直接供電,並具備手機連線的功能,乍看之下好像可以化身為行動創作了利器,但對於手機來說過於嚴苛連接方式與觸控功能的缺乏,使得Wacom One對於期待行動創作的玩家來說,似乎又少了一點魅力。 然而,以目前在專業繪圖螢幕的領域中,廠商們多半都是以專業人員的思維下去打造產品,造成該系列產品對於桌面空間或是荷包厚度都比較有限玩家來說,形成了一堵無形的門檻。不過隨著這幾年創作門檻更加的大眾化,Wacom One所瞄準到的,其實正是每一位內心嚮往創作的玩家,讓每一位萌新們,都能夠一登入,就能以最簡單的方式獲得並裝備練功神器,以發揮出深藏在內心的創作魂!整體而言,Wacom One提供輕薄便攜、可行動化、超高靈敏度、有螢幕的直覺式創作體驗,可說是新手設計師在繪圖螢幕產品中的絕佳選擇! 廠商名稱:台灣和冠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516-1718 廠商網址:
-
10代處理器加持、專為創作者而生,MSI Prestige 15輕薄筆電開箱動眼看
Intel目前最新的第10代行動版處理器正式推出,而今年年初開始,搭載該系列處理器的筆電也陸續登場,目前首波登場的主要都是以U系列為主,主打的自然就是低電壓省電版,MSI (微星)也因應這一波趨勢,順應將旗下去年廣受好評的Prestige系列更新,也就是小編這次拿到手的新版MSI Prestige 15(確切型號為A10SC,下稱Prestige 15),搭載的是全新的Intel Core i7-10710U處理器,在顯示部分則是有NVIDIA GeForce GTX1650 Max-Q做輔助,同時這也是目前MSI旗下針對創作者、商務人士的最高階輕薄筆電。 從外觀上來看,Prestige 15延續上一代的外型,機身採用石墨灰配色搭配銀河藍鑽石切邊處理,採用獨特的噴砂材質,這讓筆電整體除了增添了一股精品氣息以外,也映襯了創作者或商務人士喜愛的沉穩風格。 接下來就來看看Prestige 15的效能表現吧!這邊也幫玩家們快速複習一下重點規格,處理器搭載Intel Core i7-10710U,顯示卡則是NVIDIA GeForce GTX 1650 Max-Q,記憶體為DDR4-2666 16GB x2,SSD部分則是正如前文所提的Samsung NVMe PCIe 3.0 1TB SSD。 MSI自從Creator系列產品推出後,就陸續在許多產品線上推出Creator Center軟體中心做輔助,讓創作者可以更進一步的針對自己的工作習慣對筆電最佳化。 整體來說,Prestige 15承襲了MSI自從推出Creator系列產品的好評,前一代剛推出時就已經享有好口碑,而這次由於有了Intel新的10代處理器的加持,搭配獨立的Max-Q版本GeForce 16系列顯示卡,再加上32GB記憶體和1TB SSD,以及MSI有特別針對創作者們的需求和多款軟體相互合作,為的就是要給創作者們一個最理想的操作體驗。 此外,具備兩組支援Thunderbolt 3的Type-C連接埠也可說是非常有未來性,玩家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輕鬆使用外接盒為筆電進行擴充,可說是非常全方位的一台筆電,創作者們現在在考量新一代處理器版本的筆電時,不妨也參考看看MSI Prestige 15。 廠商名稱:MSI -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3234-5599 廠商網址:
-
十銓T-Force DARK Zα DDR4-3600 8GB x4四通道記憶體評測,feat. 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實戰!
先前小編有和大家介紹過TEAMGROUP推出的T-Force DARK Zα DDR4-3600記憶體,單支8GB,是專為AMD 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和X570主機板所設計的電競記憶體,當時已經為玩家們開箱評測過該記憶體的效能表現,因為那時候剛好要測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頂級處理器的關係,就把手上的TRX40系列主機板拿來搭,並且搭配4支T-Force DARK Zα DDR4-3600記憶體,總計32GB的容量,來簡單走個四通道模式測測看其效能表現。該組記憶體目前在市場上的價格大約是8GB兩條要價2,690元,因此32GB的架構下大約只需要5,380元就能搞定! Dark Zα記憶體共有8GB x2及16GB x2兩種容量選擇,時脈版本的部分有基礎的3200MHz(CL值此時為16-18-18-38);另有3600MHz以及4000MHz兩種時脈選擇(此時的CL值為18-22-22-42),工作電壓在1.35V。 不過,小編這次選擇作為測試的是高階的DDR4-3600版本,並且利用記憶體內建的XMP設定將時脈定在DDR4-3600進行測試。 其實認真來說的話,一般玩家如果要組裝四通道記憶體的話,是不會只建構32GB容量的,往往都是上看128GB、甚至TRX40主機板256GB容量插好插滿的情況也不在少數,不過這次藉由簡單的8GB四通道記憶體測試,雖然單純好奇的目的居多,但如果是數字控、喜歡追求數大便是美的玩家的話,DDR4-3600 8GB走四通道也是可以跑出非常簡單的跑出暴力的效能表現。至於有關這條記憶體本身的開箱和基本的效能表現的話,可以參考。 廠商名稱:TEAMGROUP十銓科技 廠商電話:0800-821-688 廠商網址:www.teamgroupinc.com/tw/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Seagate FireCuda 520 1TB x2實測開箱,雙火梭魚PCIe Gen4 x4固態硬碟RAID 0效能狂飆存取飆破9000 MB/s大關!
由於AMD在去年導入了7nm製程,使得PCIe Gen 4傳輸介面裝置向大眾露臉,也讓玩家見識到了讀寫速度狂飆的神之領域。目前AMD自家產品中,包含X570系列、TRX40系列主機板都可原生支援PCIe 4.0架構SSD,Seagate希捷科技當時為了搶攻這塊市場需求,繼FireCuda 510之後沒多久,又緊接著推出FireCuda 520 PCIe Gen4 SSD,其主打讀寫速度相當飛快,最高能夠達到5,000、4,400MB/s(2TB容量版本),更選用經過層層嚴謹把關的快閃記憶體顆粒和控制晶片,讓其品質與效能兼顧,提供玩家穩定又高速的存取體驗。有關於FireCuda 520這顆SSD的單品開箱,先前PCDIY!已經為玩家們做過,今次要給玩家看的是兩顆FireCuda 520在RAID 0模式下的實測!也就是見證PCIe 4.0 SSD RAID 0的速度有多快的時刻了。 小編因為日前剛好在做,手上正好有兩顆Seagate的FireCuda 520 SSD 1TB,順手就做了這次的實測,以下先附上這次的測試平台規格: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主機板:AORUS TRX40 Xtreme ◆BIOS版本:F4d ◆記憶體:T-Force DARK Zα DDR4-3600 8GB*4 ◆SSD:Seagate FireCuda 520 1TB SSDx2 RAID 0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442.19 ◆Windows版本:1903 不過這邊也要提醒一下玩家,雖然說平均測試下來,小編獲得的讀寫速度都能在9000 MB/s上下,但RAID 0模式下的跳動幅度很高,偶爾也會有8000 MB/s、甚至6000、7000 MB/s左右的成績,相對於傳統單顆SSD來說,儘管平均的速度還是快上許多,但效能的震盪幅度也會比較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編這次選用的主機板是AORUS TRX40 Xtreme,同時也是其最新的F4d BIOS版本,但在設定過程中,小編前往AMD官網下載RAID安裝相關的驅動程式,但卻發現在選擇安裝Windows作業系統位置時,系統碟仍顯示兩顆1TB SSD,最後的解決方式是直接前往AORUS官網找尋相關的RAID驅動才順利解決。目前猜測AMD官網部分可能仍是放X570系列主機板的驅動程式、而非TRX40系列,不過小編測試時間大約是在3月初左右,日後AMD可能已修正,玩家設定前再注意一下囉!至於RAID 0的設定模式,小編簡單藉由AORUS TRX40 Xtreme的BIOS圖說說明: 在BIOS設定好RAID 0模式之後,接下來安裝Windows 10時,記得先載入上述的AMD NVMe RAID Driver,確認有抓到這顆RAID 0的SSD,然後即可繼續安裝了!以開啟RAID 0的加速新世界! 從這次的測試中我們可以發現,PCIe 4.0 SSD走RAID 0的話,當系統穩定時,平均的速度基本上可以飆上9,000 MB/s,甚至有可能能突破10,000 MB/s大關,雖說存取速度的震盪幅度會比較高,但基本上的雙顆SSD做RAID 0的速度,還是一定會比單顆SSD還要快上許多,因此對於時常有超大檔案傳輸需求的使用者來說,這樣的速度完全可以大大增加使用效率。然而這樣高速的代價也不便宜,畢竟目前PCIe 4.0 SSD普遍價格還是偏高,以FireCuda 520 SSD為例好了,其在去年11月中時開賣,500GB、1TB、2TB的容量當時通路的報價分別為4,990、8,990、14,990元,兩顆1TB版本SSD基本需要將近18,000元台幣左右,其實也已經相當於(甚至超過) 2TB版本的PCIe 4.0 SSD了,代價嚴格來說不斐。再者,SSD走RAID 0以後,只要單顆SSD出問題,那麼整個RAID 0 SSD就跟著壞了,相對來說會是比較高的風險,簡單來說,就是每件事都有代價的。 總結來說,對於追求效能極致的玩家,或是需要經常存取一兩百GB以上的大檔案,那麼,選擇兩顆1TB PCIe 4.0 SSD去做RAID 0,的確能讓存取速度再度飆高,讓工作時間縮短,不過這樣的組合如上述所說,並不見得符合C/P值 (兩支要1.8萬元);反之,若玩家只是想要2TB的超大SSD,那麼單純選擇一顆FireCuda 520 SSD (1.5萬元)其實就能擁有非常優秀的效能表現,只是速度稍微比RAID 0模式慢一點,但安裝與維護上也比較簡單與單純,且空間不夠時,也只要再加裝升級即可。希望透過以上說明,讓玩家了解SSD RAID 0的優勢與代價囉!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技術支援:0800-666-910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金士頓Kingston KC600 1TB實測開箱,SATA 6Gb/s高效能固態硬碟!
去年我們推出,一次介紹21款主流SSD產品讓一次讓讀者看個夠,至於今年(2020年)的SSD走向,是否有更好的表現呢?以SATA SSD來說,是否擁有更高的性價比,來讓比較有年份的筆電或桌機用戶來升級呢?以下我們就以Kingston這次主推超高C/P值的KC600 SSD,來做介紹吧! Kingston推出的KC600系列,主打高容量SSD主流市場,採用SATA 6Gbps介面設計,並提供256GB、512GB、1024GB、2048GB等多種容量來讓消費者來選擇。在快閃記憶體部份,KC600採用最新3D TLC NAND技術,搭配高容量緩衝區,可提供高達550 / 520MB/s的循序讀寫效能。對於一般電腦使用場景來說,效能其實算是夠用。 對於商用電腦來說,資料保密可說是選購時的重點項目之一,而KC600也支援了硬體加密功能,包含AES 256位元硬體加密、TCG Opal及微軟eDrive的完全安全性套件,使用者只要搭配具有TPM硬體加密的筆電,即可開啟硬體加密功能,且由於採用硬體加密來保護資料,因此不會影響到效能,讓商務人士在外使用電腦若不小心失竊,只要沒有登入密碼,該SSD就算是拆下來也無法解讀裡面的資料,以確保資料不會外洩! 在產品包裝部份,為考量使用者的升級環境,KC600有分成一般的「單機包裝」與「升級套件組」,前者僅提供SSD本體,後者則是完整紙盒包裝,提供SSD本體、2.5吋USB硬碟外接盒、3.5吋固定架及固定螺絲、SATA電源線、USB資料傳輸線、7mm轉9.5mm之轉接卡,以及系統複製軟體(Acronis True Image)。因此對於想要買來替換掉老舊電腦硬碟的玩家來說,非常適合選購後者的升級套件組,購買時先將SSD放入外接盒,利用系統複製軟體將原先HDD複製到SSD,然後再關機,將SSD裝入電腦內,而換下來的HDD硬碟就可以放入外接盒來當行動硬碟使用,完全不需要放棄原先的硬碟,可說是非常棒的作法。 至於只是想要買來新組電腦或是裝在筆電的玩家來說,一般只要選購前者的簡易包裝即可!其提供SSD本體而已,售價也比後者便宜一些! 以下就以單機包裝的KC600 1TB來進行介紹。拆開包裝後,可以看到KC600同樣採用UV500系列的金屬材質設計,外表採黑色,搭配銀色的Kingston商標與紅頭小巨人標誌,非常顯眼。 至於內部的元件部份,在拆下SSD之後,可看到內部採用縮小版本的PCB板。在晶片部份,採用SMI的SM2259H控制晶片,搭配Micron NW952的3D TLC NAND顆粒4顆,其採用96層堆疊,因此可以省下不少PCB的面積。以及Kingston自家B5116ECMDXGJD的DDR3L記憶體1顆來當讀寫快取(1GB容量),官方的數據表示,KC600 1TB的循序讀寫效能可達550 / 520 MB/s,至於隨機讀寫IOPS達90K與80K,而在資料寫入總位元數(TBW)方面,1TB的機種可達到600TB,整體規格實屬不錯。 除了硬體產品部份,,提供6大功能如下: (1) 監控SSD健康狀態和磁碟使用情況 (2) 檢視SSD識別資料,包含型號名稱、序號、韌體版本和其他相關資訊 (3) 檢視S.M.A.R.T. (自我監控、分析與回報技術)的數據,並以文字格式匯出詳細報告 (4) 更新SSD韌體 (5) 安全地清除資料 (Secure Erase),僅限非系統碟使用 (6) 管理 TCG Opal 和 IEEE 1667等硬體加密功能 因此,玩家可以下載Kingston SSD Manager來檢視SSD健康狀態、韌體更新,檢視溫度以及開啟硬體加密功能等等。 至於在效能部分,以下就來看看測試結果如何。我們的測試平台採用ASUS ROG Crosshair VIII Formula主機板,搭配AMD Ryzen 9 3900X處理器,以及Team T-Force Xtreem ARGB DDR4-3600 8GBx2記憶體,作業系統為Windows 10 Pro 1903。以下就是各種測試軟體的測試結果。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出Kingston KC600的效能,已經幾乎達到SATA 6Gbps規格的上限,能發揮到500MB/s的循序讀寫速度,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在處理一般性的工作,像是文書、上網、簡報、視訊、影音播放、休閒遊戲等等,效能都還算OK。至於企業用戶來說,若只是要一般升級,把太舊的HDD換掉的話,Kingston KC600 SSD提供的效能也足夠勝任,且其具備硬體加密功能,以避免資料外洩,可說是老電腦升級儲存裝置的不錯選擇。 此外,Kingston KC600提供5年保固,加上價格算夠親民,適合入門或主流級電腦的使用者,以及企業與商務人士採購使用。 ▼產品資訊: 廠商名稱: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666-20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Samsung Portable SSD T5 1TB行動固態硬碟實測開箱,行動儲存更有型!
這一兩年商務筆電不斷地在重量和外型上卯足了功夫,為了縮減體積和重量,廠商逐漸放棄使用又厚又慢的HDD硬碟,改成輕薄高速的SSD。雖然擁有優秀的獨寫速度,但與相對的代價就是容量空間變得吃緊,面對儲存空間不足的困擾,特別是對於行動商務人士和多媒體工作者來說,除了依賴雲端空間進行備份外,準備輕巧高速的行動固態硬碟更是能夠讓工作更加高效與安心,因此選擇一顆能夠兼具速度與外型的行動固態硬碟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而小編今天要來開箱的Samsung Portable SSD T5便是為了這樣的需求所打造的產品喔! Samsung Portable SSD T5在容量上有提供250GB、500GB、1TB與2TB共四種容量可以做選擇,小編這次開箱的是1TB的版本。在外型上Samsung Portable SSD T5使用全金屬磨砂材質,不論視覺還是觸覺都相當地有商務質感,重量上僅51公克,厚度也只有10.5mm,正面面積甚至比信用卡還要小一些,可以輕易放入筆電包,甚至是牛仔褲的口袋之中,因此帶著它出門不會感到任何負擔。 Samsung Portable SSD T5採用的是USB 3.1 Gen 2 Type-C介面 (也就是USB 3.2 Gen 2,SuperSpeed 10Gbps規格),並且非常貼心的在包裝盒中附上Type-C to Type-A線和Type-C to Type-C線,讓玩家不需要因為桌機和筆電連接埠設計不同而傷腦筋。 Samsung Portable SSD T5是一款使用USB 3.2 Gen 2 Type-C傳輸介面的SSD行動固態硬碟,根據官方數據其傳輸速度可以達到540 MB/s,足以讓傳統的HDD外接行動硬碟看不到車尾燈,也比USB 3.2 Gen 1還要在快上一倍,但理論歸理論,是否真的這麼快自然要要給它來驗證一下囉! 現代人不管做什麼事幾乎都離不開手機,不論是上網、玩遊戲還是拍照、錄影,手機裝載的資料和回憶堪比人的第二生命,然而根據的經驗,玩家對於手機資料的備份並沒有特別注重,畢竟光是要養成定時主動備份的習慣就很不容易了,還要特別把手機連接電腦,那更是麻煩。 至於雲端備份雖然將備份這檔事自動化,卻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除了行動網路和Wi-Fi的品質會影響備份的成功率之外,更多的是自己設定不當、忘記帳號密碼、檔案不支援,或是在不知不覺中雲端空間爆滿,造成無法繼續備份而自己卻渾然不知,諸如此類的慘劇可以說是屢見不鮮。 為此Samsung Portable SSD T5針對手機連接的部分做出調整,玩家只要用Type-C線與手機連接,不僅可以存放手機裡多到滿出來的照片與影片,存在硬碟裡的檔案也能夠讓手機進行讀取與編輯,倘若外出時電腦臨時發生問題,或是周遭的網路狀況不良,手機就能立刻化身為第二台電腦讀取行動固態硬碟的資料,讓小小一顆隨身硬碟不僅能夠兼具備份與生產力。 不要認為Samsung Portable SSD T5外型輕薄就覺得它弱不禁風,三星做為全世界最大的記憶體製造商,在品質保證上提供了三年的保固。同時金屬製的外殼除了提供優秀的質感之外,也讓行動固態硬碟有著堅固的外衣抵擋外面世界的各種傷害,加上內部沒有使用任何可移動的零件,使它有著很強的抗震性,根據三星內部實驗,即使從兩公尺的高度墜落也不會造成損壞。 另外為了避免有心人士,Samsung Portable SSD T5也內置了管理軟體,玩家不僅可以在PC與MAC上進行AES 256位元硬體加密,三星亦提供手機版App供玩家進行即時設定與調整,讓資料安全可以在任何情況與地方下獲得保障。 Samsung Portable SSD T5有著低調時尚的外型、輕薄短小的機身、貼心的盒裝線材與對行動裝置的支援,讓它成為了一款能夠隨身攜帶的高效率儲存裝置,相較於速度又慢,體積又大的外接式HDD隨身硬碟,光是速度上的效率就快了好幾倍,更別說體積和重量所帶來的負擔。 正所謂時間就是金錢,備份也要講究效率啊!因此,別再繼續苦苦的守候於電腦前,等待資料備份到天荒地老了,趕快入手一顆Samsung Portable SSD T5,讓珍貴的電腦與手機資料不再是牽掛與負擔。 廠商名稱:SAMSUNG - 台灣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656-8686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500GB / 1TB / 2TB NT$3,590 / 6,490 / 13,290元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Kingston DTCNY20/32GB實測開箱,金士頓 2020 鼠年 生肖 隨身碟 高速傳輸 討喜造型絕佳送禮首選!
Kingston (金士頓)在每年的新年期間,都會推出對應於該年份的12生肖造型隨身碟。當然,今年也不例外,因應鼠年到來,Kingston也推出鼠年生肖造型隨身碟禮盒,造型頗具喜氣,適合喜愛蒐集12生肖造型產品的玩家入手。 這次Kingston的鼠年生肖碟,外盒採用圓型透明壓克力包裝,一眼就可以看到金鼠站在裡面。在包裝貼紙則可以看到型號為DTCNY20/32GB,代表DataTraveler系列Chinese New Year 2020年版本32GB容量之隨身碟,將包裝紙翻開,可以看到裡面有規格與相容性標示。包含採用USB 3.1 Gen. 1規格,可相容於Windows Vista SP2以上/Mac OS X 10.7/x以上/Linux v2.6.x以上,以及Chrome OS等作業系統等等,另外也標示出,此隨身碟擁有5年保固,只要正常使用下,有發生任何非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故障狀況,就能找Kingston原廠來換修喔! 將外盒貼紙撥開,即可開啟上蓋,可愛的金鼠隨身碟則置放在裡面,這次Kingston的鼠年造型隨身碟,主體採用橡膠材質,鼠鼻則是隨身碟。鼠尾巴則是一個圓孔造型,可以連接各種吊飾使用。將鼠鼻取下,就是一小塊鍍金的USB隨身碟。在連接埠那邊可以看到USB 3.x的藍色接頭,表示此為USB 3.1 Gen. 1的高速隨身碟。 金鼠隨身碟在還沒取出隨身碟的情況下,具有耐撞能力,因此不小心摔到或是撞到,都不會影響到內部的資料。 接下來就跟2019年的代表-,來做個比較吧!首先在外型方面,2020年的金鼠隨身碟,採用米白色造型為主,搭配耳朵與鼻尖的粉紅色設計,以及鼠鼻周圍的金色,讓整體看起來更加可愛、討喜,體積也比較小巧一點點。相較於豬豬隨身碟外型都是以粉紅色系為主,圓胖胖的身子再搭配豬鼻周圍的金色設計,也頗討喜。可說是兩者皆其特色。 至於在隨身碟方面,豬豬隨身碟的圓鼻造型,能立起來以方便擺放,不過也由於其過於圓潤的周圍設計,若安插在一般主機板的USB插槽時,有可能容易擋住上下的USB插槽,比較適合安裝在USB孔比較散開的電腦上。此外,在拔取時,因為豬鼻完整貼附於USB插槽,可能會比較不好拔取,因此在插拔時,施力上要稍微注意一點,才能方便取出。 相較於金鼠隨身碟採用微尖鼻型設計,雖然無法立起來,但在插拔時就可以比較好捏到其鼻子,將隨身碟輕鬆插拔!且因其較窄設計,因此不會擋到上下的USB插孔,在與其他USB周邊搭配使用時,會顯得更加實用!至於要插回金鼠主體時,則有上下分別,插反就回無法密合,不像豬鼻就算上下插反也是能密合的。 在效能方面,因金鼠隨身碟採用USB 3.1 Gen. 1的規格設計,因此存取速度基本上就比一般USB 2.0隨身碟還快,實際透過CrystalDiskMark來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循序讀取高達141.37MB/s,循序寫入則達到14.68MB/s。因此從數據來看,Kingston的這隻金鼠隨身碟,僅適合拿來做一般資料的存取,不太適合拿來製作各式作業系統的開機碟。 整體而言,Kingston這隻金鼠隨身碟,以討喜的外型,搭配有趣的隨身碟拔取設計,並提供高速的存取,不僅適合自用或送禮,以祝福大家2020年 “鼠”運亨通! 連結=(01)金士頓Kingston XS1000 2TB External SSD實測開箱:體積輕薄、效能優越的高性價比外接式硬碟![http://www.pcdiy.com.tw/detail/27240]
-
1.9kg極致輕量大有內涵、搭載200W金牌電供及絕佳散熱特色,InWin B1迷你ITX機殼開箱
在電腦的DIY市場中,除了一個比一個還要誇張炫砲的巨大主機之外,也有不少玩家樂衷於組裝嬌小可愛的Mini ITX小主機,除了價格相對於筆電或迷你PC便宜且彈性外,也同時保有小巧玲瓏的特性,可以輕易地放置在家中的各個位置,若搭配適當的機殼,看起來還能為居家裝潢帶來加分效果,像是本次要來開箱的InWin (迎廣) B1機殼,便是一個以這樣的概念為主打的產品。 機殼大廠InWin新推出的B1,在設計上不走一般電腦機殼常見銳利、方正堅硬質感設計,而是走圓滑、流線的「鵝卵石」形狀造型,打破一般玩家對於電腦主機一成不變的刻板印象,加上可以直立或橫放的設計,更讓它能輕易安置在家中的任何空間中,以融入居家風格。其簡單乾淨的外型,甚至有可能讓人誤以為是空氣清淨機、藍牙喇叭或是投影機呢! B1在正面的設計上相當的特別,因為InWin在電源開關上採用隱藏式的設計,使其看上去只有一個USB 3.2 Gen1 Type A、3.5mm音源孔,必須要近距離觀察才會發現右側還有一顆按鍵。 由於ITX主機在空間設計上的關係,使得某些機殼在組裝上會出現線材或是零件尺寸不合而綁手綁腳的困擾,而InWin的B1則在這部分則有做出相當程度的巧思。 首先機殼已經搭載了一顆200W 80PLUS金牌認證的電源供應器,同時在排線方面也事先做了初步的整理,像是機身後方,就有提供兩個2.5吋硬碟插槽,其SATA線材已經與主機板供電的線材做好串接,省去安裝時需要在狹小的空間中四處找洞鑽的麻煩。 至於小機殼最擔心的散熱問題部分,B1的底部設有防塵濾網,上方則有安置靜音風扇進行廢熱的排除,並且整個機殼的深度上也足夠容納最高60mm的CPU風扇,足以滿足一般文書辦公在散熱上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款機殼因為本身採用緊湊設計的關係,使得它沒辦法安裝獨立顯示卡,且機殼內預載的電供只到200W,要來支撐獨立顯示卡也是頗吃緊的,此外該電供並無提供PCIe的電源排線、再加上B1機殼也沒有預留PCIe插槽的對外輸出空間,因此,想用這個機殼來搭配獨顯,組裝成迷你電競桌機,看來是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透過內顯來做對外輸出,做為一般文書或輕量級遊戲主機。 有鑑於在外接圖像性能的擴充性有限,因此,CPU的內顯就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了,但因為考量到整體電供輸出的問題,加上CPU風扇支援的60mm深度空間,在選擇上建議以AMD Ryzen 5、Ryzen 3以下或是Intel Core i5、Core i3以下的處理器作為主要選擇較佳(記得要選有內顯的版本啊XD!),如此一來做為一般文書處理或是簡易遊戲的話便非常足夠。 如果玩家想要確保未來在繪圖性能上有更多的擴充彈性,在購買主機板時,可以選擇有支援Thunderbolt 3功能的產品,這樣一來,便可透過Thunderbolt 3外接盒,搭配顯示卡的方式,來解決繪圖輸出效能的問題。 正因此,搭配的主機板是否具備Thunderbolt 3連接埠,對於玩家來說是非常值得考量的因素,然而目前搭載Thunderbolt 3的主機板依然相對稀有,尤其在AMD主機板平台上更是少見,而且還要是ITX的尺寸,這樣的組合,市面上有嗎? 有的!有一間廠商還真的做出了這樣的產品,這間廠商不是別人,正是許多鄉民俗稱的「妖板製造商」(稱讚意味!) -華擎(ASRock)所推出的!小編在這邊便選擇用它搭配AMD Ryzen 3 3200G來做一個簡單測試供玩家參考。 在跑分方面,Ryzen 3 3200G在CPU-Z程式中單核的成績約在440分,多核則在1700分左右;而在CineBench上的單核分數約320,總分則在1200左右。內顯的部分3200G內建Radeon Vega 8,在3DMark中的Fire Strike跑分為2700分左右徘迴,雖然無法順暢遊玩畫質超高的3A大作,但是一些簡易的線上遊戲還是可以的。 除了效能之外,組裝ITX主機的玩家還會擔心散熱和噪音的問題,畢竟機殼比較小,沒辦法裝入大顆或多顆風扇來進行更高效率的散熱,關於這一點小編在B1進行跑分的過程中,一併對噪音和溫度的部分進行測量。 B1運作聲音的部分,小編將分貝計靠在主機旁,測到的音量大小約在40~50分貝左右,與一般環境的背景噪音差不多,白天的日常生活基本上不會特別察覺到。至於溫度的部分,小編則將是溫度計貼在出風口處,在連續對處理器進行高負載的跑分過程中,測到的分數約落在40度左右,玩家基本上可以不用太擔心B1的散熱問題。 從上述的介紹與測試可知,InWin的B1機殼,採用流線圓滑的時尚設計,擺脫電腦給人剛直方正的刻板印象,搭配上橫豎皆可擺放的設計,同時注重整體視覺風格,讓該機殼要融入各式各樣的環境之中,可說是輕而易舉,特別像是會議室、家中客廳或是書房等需要用到電腦的地方。 此外,B1簡易的安裝設計(DIY Friendly),讓玩家可以輕鬆組裝,免除整線的煩惱,提升組裝與維護的便利性。倘若搭配Thunderbolt 3的主機板之下,B1也算是預留未來的擴充性,賦予玩家升級到電競迷你主機的可能。總之,InWin B1是一款兼具時尚造型、方便組裝、迷你身形、橫豎可擺、安靜高效等超值兼優質的選擇,值得想組裝迷你電腦、客廳電腦、文書電腦的玩家們考慮選購。 廠商名稱:迎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官方網站: 連絡電話:03-322-9898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頂級「太極」對應頂級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ASRock TRX40 Taichi主機板評測
貴為華擎主機板系列中代表最高階的「Taichi」在先前AMD首度推出三代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時就已經順應推出TRX40 Taichi主機板,主打具備16相數位供電搭配超大鋁合金散熱片和熱導管設計,而現在挾帶著AMD再度針對Ryzen Threadripper推出更高階的64核心版本3990X,ASRock也針對該主機板推出新的BIOS更新,以便讓其能順利支援。 先前小編就已經針對TRX40 Taichi做過外觀介紹和開箱,本文就不再多言,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參考。華擎這次藉由2020.2.12的BIOS版本,版號1.50更新,使得TRX40 Taichi主機板能夠順利偵測到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以便主機板本身的完整效能得以釋放。 整體來說,貴為ASRock旗下主機板產品線的頂級系列,TRX40 Taichi對於Ryzen Threadripper系列處理器可說是有備而來,小編這次也為它上了目前最頂級的Ryzen Threadripper 3990X,來看看「當頂級碰上頂級」會蹦出什麼樣的火花! 測試平台規格: ◆處理器:AMD Ryzen Threadripper 3990X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主機板:ASRock TRX40 Taichi ◆記憶體:T-Force DARK Zα DDR4-3600 8GB*4 ◆SSD:Seagate FireCuda 520 1TB SSD ◆Power:Thermaltake Tough Power XT Platinum 1275W ◆驅動版本: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442.19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太極系列作為華擎旗下最高階的主機板系列產品,這次針對目前現階段最強效的Ryzen Threadripper 3990X處理器來勢洶洶,TRX40 Taichi也可說是已經做好準備,本身的硬體設計就已經提供滿滿的誠意,尤其在M.2擴充方便更是額外提供了四組插槽,也讓整個系統的組合可以擁有多達6組M.2插槽,多工彈性和未來性都已經顧到好。作為頂級玩家來說,ASRock TRX40 Taichi也可作為超值又高效的選項之一! 廠商名稱:ASRock - 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896-5588 廠商網址: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